登录  | 立即注册

游客您好!登录后享受更多精彩

查看: 7796|回复: 6

滨海这个路口怎么通行?你来定

  [复制链接]

1774

主题

405

回帖

7020

积分

知府

积分
7020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积分达人

发表于 2021-2-20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因港城路与黄海大道(又称S327)
新建交通信号灯
为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将港城路南侧中间隔离护栏
由原来的孟扬路南侧向北延伸至信号灯路口
使用10天以来发现因该路口掉头车辆较多
导致通行不畅

微信图片_20210220103629.jpg
滨海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
也接到部分市民
对该路口进行优化的诉求

为充分考虑到市民需求
进一步提高路口通行能力
减少交通拥堵
交警大队领导结合实地调研情况
根据该路口各个时段的车辆流量
制定了三种通行方案
现向社会发布征求意见
微信图片_20210220103632.jpg

车道编号:以双黄线(因说明需要,用红色标注)开始从左向右计数,依次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车道;从双黄线开始从右向左计数,依次为负一、负二车道。

微信图片_20210220103634.jpg 微信图片_20210220103635.jpg
方案一:第二、第四车道为左转+掉头车道
微信图片_20210220103639.jpg

优点:小轿车在第二车道能实现一次性掉头,可以从负二车道直接驶出。
缺点:第二车道掉头的车需要从负二车道才能一次性驶出,对第四车道掉头的车有一定阻碍。
方案二:第三车道为掉头车道、第四车道为左转+掉头车道
微信图片_20210220103641.jpg

优点:有专用的掉头车道,与左转车没有冲突,并且第三车道掉头从负一车道驶出、第四车道掉头从负二车道驶出,相互影响较小。
缺点:从孟扬路东侧过来的交环大楼、广电大楼的需要直行向北的车必须穿过至少第三车道才能到达预定车道,与港城路上排队的较多的左转(含掉头)车辆冲突多些。
方案三:第二车道为掉头车道、第三车道为左转+掉头车道
微信图片_20210220103643.jpg

优点:第四车道主要是给从孟扬路东侧过来的交环大楼、广电大楼的车使用,相对方案二,因为右侧直行车较少,左转包括掉头的车进入第三车道时,与第四车道的车冲突相对较少。
缺点:第二车道掉头的车需要从负二车道驶出,对第三车道掉头的车有一定阻碍。
微信图片_20210220103645.jpg


除了以上的投票,广大市民朋友还可以在下方评论区后台留言,提供路口优化建议。
滨海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
将结合投票结果确定最终的通行方案
在通行车道方案确定后
还会根据不同时段车辆通行需要
确定多种信号灯通行时长方案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保证通行流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3096

回帖

9869

积分

知府

积分
9869
发表于 2021-2-21 09: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哪个方案能多罚款就选哪一条,不是有那么多专家每天吃饭在想主意吗?关键时刻怎么不如普通老百姓了,春节过了跟大家开个这么大的玩笑。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069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48735
发表于 2021-2-20 14: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1541

回帖

5836

积分

知府

积分
5836
发表于 2021-2-20 19: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个人认为还是方案一,大小车都方便,好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313

回帖

3946

积分

知县

积分
3946
发表于 2021-2-22 16: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3

回帖

2447

积分

知县

积分
2447
发表于 2021-2-23 12: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最好电视台门口南侧支路和港城路打通,设个红绿灯,全部解决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5

回帖

168

积分

秀才

积分
168
发表于 2021-3-5 23: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要什么方案   交警队门口开掉头口子就行了  全是去交警队的    国土局这边路口也提前开口子  掉头去行政中心的  这么简单的事  哪来这么多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